1月20日是可亲可敬的著名哲学家金吾伦先生离开我们三周年的日子。此刻,我们重新整理了相关图片、文字资料,在我们专业委员会网站更新了纪念金先生的专栏,以此寄托我们的哀思,表达我们对金先生无尽的怀念和由衷的感激!

   金吾伦先生早年师从于光远先生。他为人谦和、勤勉、朴实,深为同事敬重,深受学界同仁爱戴,更为广大后学所景仰。金吾伦先生著述颇丰,突出学术成就集中在生成哲学研究和创新研究领域。

   金吾伦,1937年11月出生,2018年1月20日逝世,浙江萧山人。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家,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创会主任、终身名誉主任,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金吾伦先生。

  金先生1959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,196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64年毕业,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读研究生,导师为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和龚育之。1967年毕业留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室,从事物理学和化学哲学的研究。金先生在“文革”期间被错误地以“现行反革命罪”关押,于1979年8月重回哲学所工作,并于1982年6月被正式平反。金先生1982年任助理研究员,1985年任副研究员,1991年任研究员,1994年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导师,2001年退休。

  金吾伦先生从青年时代就热爱科学、追求真理,虽然因“文革”而遭遇坎坷,但始终矢志不渝地坚持思考科学及其哲学问题。金先生回到哲学所之后,开始了自己学术生涯的新阶段,并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钻研,很快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
   1981年到1984年,金吾伦先生主要从事化学哲学和化学思想史的研究,同时开始译介国外科学哲学研究成果。翻译了洛西的《科学哲学历史导论》。担任《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》责任编辑,翻译发表国外哲学文章28万余字。担任《大百科全书哲学卷》“自然辩证法”部分的责任编辑。撰文介绍了当时新出现的科学成果:耗散结构理论,发表了 “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哲学问题”。

   1984年到1987年,金吾伦先生主要从事物质可分性和化学哲学研究。该阶段是他创新思维迸发的时期,其哲学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建树“生成论”,就是此时形成的。其代表作《物质可分性新论》,提出一种新的物质结构观,即潜存一显现观,也可称之为“生成论”,它区别于西方传统的哲学观,即“构成论”。这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整体论哲学的视角。

    金吾伦先生继续深化“生成论”的研究。在科学实在论研究方面,他进一步阐释了生存论的观点,提出了“道实在的双重结构”,认为实在具有双重结构,分析了西方传统的“构成论”的局限性,论证了现代科学成就支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“生成论”哲学,由此既坚持了实在论,又解释了量子物理中的量子悖论。生成论的成果最终于2000年集中反映在专著《生成哲学》之中。

   1990年从美国访学回国后,金吾伦先生以更为宽广的视野,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、全球化、复杂性理论以及跨学科诸领域的研究。他以敏锐的视野,观察到当时刚出现的互联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,撰写多篇文章予以介绍,并与人共同承担我国首个国家项目 “信息基础结构对社会的影响”。相应的政策报告报送中央有关部门,为我国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。同时执笔编写《千年警醒:信息化与知识经济》一书,预言信息高速公路是未来信息社会的基础结构,而社会基础结构的变革将导致一场革命。后来又积极参与“国家创新体系”等项目的研究。

   金吾伦先生在培养学生方面,因材施教,培养了多位科技哲学方面的博士生、硕士生。他们已经成为科技哲学界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。还有很多后辈学人受到了他学术思想的影响和启发。金吾伦先生是国内科技哲学德高望重、具有重要影响的前辈学者,在国内科学哲学、化学哲学、物理学哲学、自然辩证法、科学思想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众多领域都有杰出的研究成果。他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 “生成哲学”在国内哲学界独树一帜,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。

   金吾伦先生一生乐观豁达,仁慈宽厚,犹如赤子;目光向着未来,朝向光明;始终热爱科学,追求真理。他历经坎坷,遭遇不公,但他留给世间的,永远是灿烂的笑容和阳光的态度!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将一直恩泽晚辈,留芳后世!

相关内容

1、纪念敬爱的金吾伦先生专辑(内容在持续编辑整理上传中)

2、金先生图片辑录  提供与金先生有关的图片、手稿、录音或视频,请点击:发邮件

3、金先生相册